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王亮团队优化升级马铃薯贮藏技术助力产业增效

时间: 2025-01-09 17:29:28 |   作者: 系统运行错误

  •   “我们合作社通过王亮老师团队的贮藏保鲜技术,在优化传统马铃薯窑洞库内部风道的基础上,对传统窑洞贮藏库进行升级改造,降低了马铃薯贮藏期因发芽、腐烂和失重造成的损失,损耗率降低10%左右。”日前,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会珍说。

      据悉,该马铃薯贮藏技术、贮藏设施是由山西农大(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亮研究员团队多年实践应用研发的科技成果。该技术已在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和岚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实施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两家经营实体的示范效应,在岚县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及马铃薯主产区的20余家马铃薯贮户进行传统贮藏窖升级改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具。

      我省因得天独厚的自然冷凉黄土高原气候,成为北方优质马铃薯产区。随着《关于快速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山西省“十四五”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一系列加快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的相关文件发布,精确定位加工型马铃薯成为今后我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亮研究员,同时兼任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岗位专家,多年来带领研究团队,聚焦我省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加工型马铃薯贮藏保鲜,针对我省马铃薯产业采后贮藏加工环节这一短板,围绕马铃薯采后减损及品质控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已在马铃薯贮藏技术、贮藏设施以及保鲜产品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为我省马铃薯采后环节的减损提质提供较为可靠技术保障。

      团队经过调研发现,2020年前,我省马铃薯贮藏技术及设施仍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较产业中育种、栽培、质保、水肥等环节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90%以上采用“土窑洞加自然通风”的模式,马铃薯产后损耗基本在25%-30%左右,根本没办法满足加工原料仓储和鲜销的市场需求。王亮带领科研团队立足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为解决现有马铃薯传统窑洞贮藏库贮藏效果不理想等瓶颈问题,提出了在优化传统马铃薯窑洞库内部风道的基础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马铃薯强制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对传统窑洞贮藏库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方案,使传统窑洞库内实现温度均匀可控,为马铃薯块茎提供理想的贮藏环境,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明显降低马铃薯贮藏期间因发芽、腐烂和失重造成的损失,损耗率降低5%-10%。

      近五年来,王亮研究员所在的马铃薯采后品质控制及贮藏技术科研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余次,服务马铃薯经营实体20余家,培训相关技术人员580人(次)以上,为我省马铃薯产业尤其是产后减损提质增效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