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瓶也能造“火箭”:乡村教师为孩子点亮科学之灯

时间: 2024-12-07 13:23:19 |   作者: 气雾顶盖组合冲床系列

  •   “第一代是普通版水火箭,第二代是‘可回收的’水火箭,第三代是‘帽子式’水火箭,我们现在开始研究第四代‘发条弹射式’了。”聊起水火箭,张建涛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自己研究过的各种“水火箭”——这是一种利用气压形成喷水效果、推动瓶子升空的玩具,一般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而成。

      不仅有飞天百米的水火箭,还有空气炮、会飞的垃圾桶……在豫皖交界处、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张广庙镇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张广一小”)里,科学老师张建涛用自己收集的瓶瓶罐罐制作科学实验器具,实验效果引得孩子们一阵惊呼。

      “孩子们个个眼里闪着光。我知道,那是对科学的渴求。”张建涛和记者说。张广一小在校师生1400多人,其中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恐怕连张建涛自己也没想到,六年前还在外地做销售工作的自己,会阴差阳错走上钻研科学小实验的道路,用一百多个科学小实验在孩子们心中点亮科学之灯。

      辞掉销售工作、转战考教师编制时,张建涛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科学老师。

      六年前,张建涛苦读一年获得数学教师资格证,却因年龄限制政策被取消了考取编制的资格,随后又意外地成为一所私立中学的物理老师。这不经意开启了他探索科学实验的大门: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与题海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带出的班级相比,张建涛的班级成绩一直垫底。“晚上睡觉时瞎琢磨,想能不能通过做实验代替讲实验。因没有别的老教师讲得好,便想通过另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来辅助自己的学生提高成绩。”

      于是,张建涛自掏腰包在网上买了音叉、U形管、小音卡等实验器材,开始尝试用动手演示的方法教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从没做过科学实验的孩子们一扫平日低沉的神色,表现得非常兴奋。半年后,张老师的班级成绩如愿实现年级第一的“翻盘”。“我不喜欢题海战术,通过做实验把学生的思维打开,让他们自己察觉缺陷,而不是机械式地把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

      两年后,张老师成为张广一小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小朋友们上课走神的问题,让他很是头疼,于是他又想到把过去的实验材料带到学校,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当时只想用科学实验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我跟他们说,只要好好听课了,回家按时完成作业,星期五下午就带他们去科学实验室玩。”

      第一次实验做的是“风的形成”,风筒下面放一根蜡烛,点燃蜡烛后热空气上升,推动风轮转动。张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发放了实验材料,孩子们第一次动手接触科学小实验,兴奋得两眼放光。看到风车开始转动时,全班的孩子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节课好像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看到一束光一样,这种光是你在教室里讲课时看不到的”。

      第一次实验的成功,给了张建涛极大的震撼,“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孩子竟然这么惊喜惊讶!”想到本该让孩子们体验科学魅力的科学课却得不到重视,复杂的思绪又萦绕在张老师心头:“感觉很难受,每个学校都配套了一些实验器材,但是又有几个学校正儿八经把科学课给上了?”于是,他向孩子们承诺,只要他们认真听课写作业,每周都会带他们去做实验。

      为了兑现对学生的承诺,张建涛开始坚持每周一节实验课。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周五实验能够成功进行,张建涛每周都要自己先行试验,确定可行性,再准备好孩子们自己操作的材料,每天下班之后,他都需要多投入一两个小时。

      作为数学老师,带学生做科学实验难免被当成“不务正业”,为了不落下话柄,张建涛需要确保同学们成绩不下滑,去实验室也是“偷偷摸摸”不让别人发现。学校实验室资源有限,玻璃器皿有一定危险性,先前初中的实验器材又不适合小学的孩子,向学校申请经费更是不可能。怎么办?张老师开始想到用生活中的废弃物作为实验材料,自己diy一些小实验,“白天教数学,备课、批改作业,晚上吃完饭,就开始从视频里面筛选适合用废弃物做的科学小实验”。

      用生活废弃物制作“气压喷水火箭”的想法,就是从那时候产生的。张建涛浏览了网络上零散的教学视频,拼凑出相对完整的组装方案,但是实验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光水火箭箭体就要使用到三个塑料瓶。张建涛于是向同学们提出制作水火箭的想法,并征集塑料瓶,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孩子们第二天就从家里收集来了235个塑料瓶。“孩子们很支持,所以我下定了决心要做成这样的一个东西。水火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实验之一,也是用时最长的一个实验。”

      虽然第一代水火箭很快就成功发射,但张建涛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第一代发射上空的水火箭下坠速度很快,可能有高空坠物伤人的危险,需要加装降落伞;同时它的制作的步骤太复杂,不适合三年级小朋友;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水火箭的制作材料必须是生活中便宜可得的东西,“不可能让每个家庭拿六七十块钱给孩子买材料。”

      于是张建涛开始采用自己的思路,将第一代水火箭改装升级。需要减速器时,他就用乒乓球注上水,再用热熔胶把它封在塑料瓶口,做成一个锥形的有重量的“帽子”;需要降落伞,他就把垃圾袋剪成一个圈当伞,用棉线充当伞绳;需要发条把手,他就把写完的中性笔芯剪下一小段充当把手;他用发黄的胸牌剪成水火箭尾翼;最困难的是密封问题,为了保持瓶内气压,需要不漏气的封口圈,张建涛尝试过密封胶和补鞋胶,但因为老化问题和价格问题而无奈放弃,最后他选用了别人扔在垃圾回收站里的自行车内胆,剪成小片之后正好可以充当封口圈。

      每天,张建涛都会在操场上试飞水火箭,历经三四个月的尝试调整,150余次的失败改进,终于让“可回收水火箭”的计划逐渐成形。

      “三,二,一,起飞!”国庆节那天,在师生的围观下,改进后的水火箭在张广一小的操场上顺利升空。水火箭拖出一条三十几米长的水雾,如一条白线腾空而起,“你感觉就像真火箭一样发射,水雾特别好看,效果很好,非常壮观”。

      升到最高空后瓶子乘着降落伞缓缓下落,孩子们在操场上伸开双手去接住归来的瓶子,微风吹动降落伞向不同的方向偏移,降落伞往哪边拐,孩子们就往哪边追。

      “孩子们学到了科学精神,对待挫折不轻言放弃,这种改变是我最大的收获。”谈到在这段经历当中的收获,张建涛坦言,相比于个人获得的成功,他觉得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成长,对他来说意义更大。

      张建涛的科学视频与经历,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他也从一个数学老师转任为真正的科学老师,“终于能在办公的地方光明正大做实验了。”张老师笑道。在研究水火箭的期间,他还应同学们的要求研究制作了“流浪气球”、回旋纸飞机、会飞的垃圾桶等一系列会“飞”的实验,并把教程无偿地分享在网络站点平台上。

      同时,张广一小还建起了“雏鹰科学馆”,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设备资源。张老师的传播科学实验的行动,也影响了周围的学校,他甚至被邀请去到甘肃、江苏等地的中小学进行展示。由他发起的第一届“张广庙镇科学运动会”圆满举行,同学们用牛奶箱、易拉罐、药瓶等废弃物做成空气炮、浮沉标等。未来,张老师还将和张广庙镇的其他科学老师一同编写《100个科学小实验》的教案,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开去。